富联娱乐
关于富联娱乐你的位置:富联娱乐 > 关于富联娱乐 >

他唯一的行书帖,为何成为晋代书法的典范?

发布日期:2024-07-11 19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  

东晋时期,有个著名的文化大家族——王氏家族,一门出现了数位书法家,其核心人物便是王羲之父子,除此之外,王羲之的一位侄子,因为他的一件传世之作,因而成为王氏家族书法的代表人物。

王羲之的这位侄子,生平仅留下一件作品。不想这件作品,竟成为晋代书坛最为经典的墨宝!此作品,就是有名的《伯远帖》,该帖的主人,便是王珣。

王珣,字元琳,是王羲之的堂侄子,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大臣。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极深,可惜只有一件作品传世,这件作品就是《伯远帖》。

《伯远帖》不过是一封书信,内容很短,50字左右。让人振奋的是,《伯远帖》的寥寥数字,字字都是精华,连王羲之看了都赞不绝口!

该信札到后来,真迹不见了。而传到清代的乾隆手里,只是一张临作。尽管如此,乾隆依然视作珍宝,供奉于三希堂。

行家认为,王珣的《伯远帖》,最能体现晋代行书的韵致,是晋代行书书风的典范,该作品的艺术特色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——

在用笔上,展现出丰富的多变的笔法,而丰富的笔法之变化,恰恰体现出书法的生命力。仔细查看每一点画,只见起笔多顺锋入笔,这是保证线条灵活性的关键所在。

线条中间多按笔,而收笔呢,则遵循提按结合的原则。至于转折处,大多方整刚劲,行笔遒劲,既有楷书的严谨性,又有隶书的韵味,反映了东晋时期的行书已经完全走向成熟。

此外,该帖的抑扬顿挫,点画跳动以及节奏明快的特点,使得线条的运动感极强,收笔则含而不露,尖锐而不刻板,呈现出灵动洒脱的风格。

结体是书法的第二个重要元素。《伯远帖》的结体开张,疏密有致,笔画瘦劲,笔画少的字,格外疏朗、飘逸,展现出作品的特有风采,从而成为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”。

王珣的《伯远帖》,到了明代,传到了书画大家董其昌的手中,董其昌如获至宝,用行书欣然在作品的右侧题跋,不想这个题跋,不只是《伯远帖》的点缀,也成为了董氏书法的精品。

董其昌的书法,在明代是一面旗帜。他的行楷,翻折生韵,极有韵致,深受《伯远帖》之影响。

董其昌在《伯远帖》之题跋中,称该帖为“人间尤物”,可见他对王珣《伯远帖》的钟爱程度有多深。

《伯远帖》被誉为“天下第四行书”,地位虽高,但有人认为还是低估了该帖的艺术价值。不少人认为,王珣的《伯远帖》之艺术成就,仅次于《兰亭序》,它与《兰亭序》相映成趣。

值得大书一笔的是,《伯远帖》到了清代的乾隆手中,这位酷爱书法的皇帝老儿,欣然题跋,落款写上“御识”二字,意为圣上的亲笔题写。

题个款也就罢了,偏偏还有开辟一个厅堂,名曰“三希堂”,专门陈列著名的书法碑帖,而王珣的《伯远帖》却成为该堂的座上宾。

在乾隆的题跋中,他把《伯远帖》与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相提并论,而这三件珍品,在乾隆看来为稀世珍宝,因此把被陈列作品的厅堂,命名为“三希堂”。

明代的大臣与医学家王肯堂,对王珣的《伯远帖》也发表了感想。王肯堂热爱书画,曾与同时代的董其昌论书画,与曾柏大师论参禅。医学家出身的他,实乃一位高人,他对《伯远帖》的赞赏,充分体现了他具备的晋人风骨。

晋人的参禅问道和书法的笔情墨韵,深深地影响了王肯堂。王肯堂对《伯远帖》的赏识,也体现了晋代书法在明代的回归。



Powered by 富联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